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医工交叉破除癌痛“困境”,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与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合作项目取得初步成果

2024-02-26 18:001260

麻醉科主任吴静香教授与上海理工大学铋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生物医学杂志《Acta Biomaterialia》上。

为持续推进医工交叉合作和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上海理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此次合作平台为契机,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吴静香教授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铋科学研究中心苗玉清教授团队建立了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2021年以来,开展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促进临床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经过两年多的深入推进,相关研究已初见成效,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影响。

该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化学期刊《胶体与界面科学杂志》(中科院一区)上。

据统计,约80%的癌症患者有无法控制的慢性疼痛,尤其是骨癌疼痛。由于其机制复杂,约45%的骨癌疼痛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疼痛治疗方法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吴静香教授团队和上海理工大学欧阳瑞卓教授团队聚焦骨癌疼痛治疗的临床难点,发挥各自专业技术特长,共同开展骨癌疼痛治疗给药设备跨医学研究项目。该研究将开发一种靶向给药系统,以实现杀死肿瘤细胞、抑制破骨细胞激活和局部镇痛的目标,更好地实现骨癌疼痛的治疗和管理,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吴静香主任正在照顾苏醒的患者。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系列前期基础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其中,上海理工大学吴敬祥教授、副主任医师和李副教授报告的“铋基纳米级联反应器增强乳腺癌光疗疗效”研究发表在国际知名生物医学杂志《生物材料学报》(中国科学院医学一区)上。利用铋基半导体纳米材料的优势,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纳米平台,可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实现肿瘤光疗。该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拓扑调控纳米催化剂用于铁死亡介导的癌症光疗”发表在国际知名化学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中科院1区)上。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的铋基半导体纳米光催化剂,通过光疗增强了免疫治疗的疗效,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成果新颖,被选为该期刊的封底内页论文。

与此同时,博士与上海理工大学李副教授合作的重点项目“可吸收镇痛微针的研制”也在有序推进中。下一步,上海市胸科医院将继续推进各类医工交叉合作项目进程,加快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应用,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广大患者。

免责声明:本文章【医工交叉破除癌痛“困境”,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与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合作项目取得初步成果】由网友joyckiss2000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网友本人,开开保健品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QQ 395997770或作者进行删除。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为晚期肺鳞癌患者提供新治疗方案!河南省肿瘤医院研究成果在著名国际期刊发表
免疫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模式,但这种模式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不容小觑。以往的研究显示,化疗和免疫治疗有着协同增效的作用,但过量的化疗会杀伤免疫细胞,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该治疗模式如何达到最佳?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如何在缩短化疗疗程的同时,不影响疗效又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近日,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王慧娟团队发起了一项在晚期肺鳞癌患者中一

0评论2024-02-27154

【Nature子刊】2024年阎锡蕴院士、范克龙研究员首篇研究成果
导读:开发模拟中性粒细胞杀伤机制的策略,涉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 的酶级联反应,显示出作为癌症治疗的可行方法的潜力。然而,利用天然酶作为治疗方法受到各种挑战的阻碍。虽然纳米酶已经出现在癌症治疗中,但在一种纳米酶中开发SOD-MPO级联仍然是一个挑战。2024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范克龙研究员共同通讯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

0评论2024-02-24164

北京积水潭医院鲍立教授团队牵头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在《柳叶刀》杂志子刊发表
2024年伊始,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内科鲍立教授团队在《柳叶刀》杂志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了题为Ixazomib-based frontline therapy followed by ixazomib maintenance in frail elderly newly diagnosed with multiple myeloma: a prospective multice

0评论2024-02-23168

北医三院团队在JAMA Neurology上发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新研究成果
2024年2月19日,北医三院神经内科樊东升教授团队在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JAMA Neurology)上发表题为“依达拉奉右坎醇舌下片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ASTE-SL随机临床试验”(Sublingual Edaravone Dexborneol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TASTE-SL Ra

0评论2024-02-21202

北京友谊医院柳柯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为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噪声性听力损失是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形式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数亿人口正在遭受噪声性聋的困扰。未来十年,噪声暴露所导致的听力损害人群数量将会大幅上升。长期以来,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治疗始终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其中最重要的痛点是药物无法通过常规给药方式穿越血迷路屏障进入内耳发挥治疗作用。而通过中耳递送的局部给药方式可能为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近日,北京友谊医院柳柯教授团队与清华大

0评论2024-02-21143

重磅!乔杰、黄荷凤两院士牵头最新研究成果在《柳叶刀》发表
1978年全球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于英国,1988年中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目前全球约有1200万例试管婴儿诞生,我国每年约有30余万例试管婴儿诞生。常规体外受精技术(常规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是体外受精的两种主要临床技术手段。与常规IVF技术相比,ICSI技术是直接将精子注射入卵母细胞胞浆内进行受精的显微技术。该技术运用于临床的首次成

0评论2024-02-07118

中山一院肖海鹏教授团队在医院管理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2023年12月2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肖海鹏教授团队的最新医院管理研究成果“Data-Driven Surgic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Improvement: An Exploration in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in China”在国际知名同行评议期刊NEJM Catalyst在线发表,这也

0评论2023-12-24170

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近日,我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斌教授团队的合作研究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Dynamics of Endothelial Cell Generation and Turnover in Arteries during Homeostasis and Diseases” 在线发表在国际心血管病顶级期刊Circulation,影响因子37.8。此项

0评论2023-12-19132

这类肺癌患者迎来新疗法!协和研究成果验证中国原研新药实效
2023年12月13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孟昭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注册研究“悟空6”(WU-KONG6)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IF:76.2)全文发表。该研究应用中国原研“Ⅰ类”新药舒沃替尼治疗含铂化疗进展或不耐受的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EGFR exon20ins)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抗肿瘤疗效显著,且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充分展

0评论2023-12-16123

李兰娟院士团队发布研究成果 助力肝病治疗新进展
导读: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特征是肝内或肝外狭窄伴胆汁纤维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缓这种疾病的进展。法尼醇 X 受体(FXR)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参与控制胆汁酸(BA)合成和肠肝循环。因此,靶向 FXR 有望成为治疗 PSC 的潜在方法。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Li05 是一种从健康志愿者中分离出来的益生菌

0评论2023-1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