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最新!香港大学研究发现胃癌治疗新机制

2023-05-24 08:301170

近日,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ADAR1-mediated RNA editing of SCD1 drives drug resistance and self-renewal in gastric cancer”,研究发现 ADAR1/SCD1 轴通过增强脂滴形成来中和化疗诱导的 ER 应激来控制化疗耐药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581-8

研究背景

01

胃癌(GC)是一种治疗顽固性疾病,2020 年死亡人数超过 750,000 人。对抗胃癌,除手术切除外,还经常进行5-氟尿嘧啶(5FU)和铂类联合化疗。事实上,与单独手术相比,5FU和顺铂(CDDP)联合使用围手术期的其他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然而,获得性化疗耐药性的出现最终会削弱长期临床益处。驱动化学耐药性的无数机制,加上构成各种亚型的GC,掩盖了靶标的识别以克服化学耐药性。此外,大多数研究化学耐药性的实验都是用单一化疗进行的,这与临床环境中通常应用的联合化疗相矛盾。目前,已经建立了各种组织学和分子分类;然而,亚型特异性脆弱性在临床进展方面相对未得到利用。因此,识别亚型特异性新靶点以规避联合化疗耐药性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癌细胞系一直是了解化学耐药性的机制研究的核心。然而,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加上关于它们来源的肿瘤信息不足,挑战了这些细胞系与肿瘤生理状况的相似程度。因此,使用忠实地反映组织学和分子特征的GC患者来源的类器官培养物,以及它们来源的患者的药物反应,可能会阐明未报告的调节化疗耐药性的机制见解。

研究进展

02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建立了5FU + CDDP耐药肠道亚型GC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系。JAK/STAT信号及其下游腺苷脱氨酶作用于RNA 1(ADAR1)被证明在耐药系中同时上调。ADAR1以RNA编辑依赖的方式赋予化学抗性和自我更新。WES 与 RNA-seq 偶联可鉴定抗性系中超编辑脂质代谢基因的富集。在机制上,ADAR1介导的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的3'UTR上的A-to-I编辑增加了含KH结构域,RNA结合,信号转导相关1(KHDRBS1)的结合,从而增强了SCD1 mRNA的稳定性。

因此,SCD1促进脂滴形成,以减轻化疗诱导的ER应激,并通过增加β连环蛋白表达来增强自我更新。SCD1的药理学抑制消除了化学耐药性和肿瘤起始细胞频率。临床上,ADAR1 和 SCD1 的高蛋白质组学水平或高 SCD1 编辑/ADAR1 mRNA 特征评分预示着预后较差。我们一起揭示了一个规避化学耐药性的潜在目标。

5FU + CDDP耐药胃类器官表现出干扰素/ JAK / STAT信号激活,导致诱导ADAR1表达。

研究意义

03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 ADAR1/SCD1 轴通过增强脂滴形成来中和化疗诱导的 ER 应激来控制化疗耐药性。此外,我们的研究阐明了SCD1抑制的潜在临床意义。鉴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描述肠道亚型的化学耐药性,ADAR1 / SCD1轴是否有助于其他亚型的化学耐药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581-8

免责声明:本文章【最新!香港大学研究发现胃癌治疗新机制】由网友joyckiss2000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网友本人,开开保健品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QQ 395997770或作者进行删除。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疫逃避“元凶”!复旦大学徐洁杰、郭剑明发文:助力“克服”癌症免疫治疗耐药性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Sophia导读:免疫疗法正在获得发展势头,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在受益者方面存在局限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ccRCC) 在所有实体瘤中含有最高表达的人白细胞抗原 E (HLA-E),即 NKG2A 的配体。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NKG2ACD8 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作为ccRCC新靶点的潜力。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

0评论2024-02-04274

封面发文!王红阳院士等最新研究:发现克服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性组合策略
导读:腺苷 5′-三磷酸柠檬酸裂解酶 (ACLY) 是一种胞质酶,可将柠檬酸转化为乙酰辅酶 A,用于脂肪酸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ACLY在许多癌症中上调或激活,抑制剂靶向ACLY有望成为潜在的癌症疗法。然而,ACLY在癌症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仍然知之甚少。12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王红阳院士/杨文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以封面形式发表题为“Inhibition o

0评论2023-12-09230

迎难而上!复旦肿瘤邵志敏团队揭示驱动“最毒”乳腺癌进展和耐药性新方法
导读:三阴性乳腺癌 (TNBC) 是所有乳腺癌中最具挑战性的亚型,因为它具有侵袭性的临床表型和缺乏可行的治疗靶点。为了确定治疗 TNBC 患者的有效分子靶点,我们对最近发表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和 RNA 测序的 TNBC 数据集进行了整合分析,发现TNBC中C9orf142的异常上调。然而,C9orf142在TNBC中的功能作用尚不清楚。11月2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李大强共同通讯在《Cl

0评论2023-11-30161

打破限制!北京大学研究发现促进肿瘤免疫耐药性的新机制
导读:癌症免疫耐药性仍然是针对实体瘤的免疫疗法的重要障碍。因此,提高对新抗原的免疫识别对于扩大癌症免疫治疗的临床适用性至关重要。11月6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尹玉新教授和吕丹研究员共同通讯在Cell Reports上发表题为“PTIR1 acts as an isoform of DDX58 and promotes tumor immune resistance through activation

0评论2023-11-08137

双重疗效!南京医科大学研究发现促进胆管癌进展和化疗耐药性新方法
导读:纺锤体和动粒相关复合体亚基3(SKA3)通过调节染色体的分离及其分裂为子细胞,在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SKA3与肿瘤的发展和进展密切相关。然而,SKA3在胆管癌(CCA)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10月11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学者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题为“Hypoxia-i

0评论2023-10-1494

同济大学首次确认食管鳞癌进展和耐药性的新机制
导读: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因强大的侵袭性表型和化疗耐药,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TAO激酶属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介导多种癌症的耐药性。然而,TAO激酶在ESCC进展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尚未被探讨。9月13日,同济大学研究人员在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上发表了题为“TAOK3 Facilitates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rogr

0评论2023-09-17126

HSP90的K754丁酰化对5-FU耐药性有显著贡献
尽管手术和化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耐药性仍然是癌症治疗成功的障碍,也是该病高死亡率的原因。在涉及DNA修复、膜转运、自噬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某些信号通路中发现了基因突变,但基因组改变不能完全解释化学耐药性的复杂机制。翻译后修饰(PTM)增加了蛋白质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功能多样性。基于高分辨率质谱(MS)的蛋白质组学的最新突破为鉴定各种生物体中的新型PTM铺平了道路,但对新型赖氨酸(K)酰化修饰的生物学

0评论2023-07-23118

偏头痛患者需警惕药物耐药性,肉毒素治疗或成为优势选择
如果你是偏头痛患者,你可能会对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产生兴趣:长期依赖药物治疗是否会导致药物耐药性?但别担心!我将为你带来一个新颖的治疗选择。长期依赖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管理偏头痛症状的方式。然而,一些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这意味着药物可能会逐渐失去效果,或者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疗效。但是,让我们聊聊另一种治疗选择:肉毒素治疗。肉毒素注射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偏头痛治

0评论2023-07-03110

优化肿瘤治疗效果!科研团队发现缺氧耐药性新机制
Advanced Science | 南方医科大学李国新等团队发现缺氧耐药性新机制并通过克服抗血管生成耐药性优化肿瘤治疗效果长期以来,抗血管生成治疗一直被认为是实体瘤治疗的有效策略。对缺氧的内在耐药性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尚不清楚其潜在机制。2023年6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李国新、Ye Gengtai及Li Fengping共同通讯在Advanced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

0评论2023-06-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