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北医三院胸外科完成北京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

2024-02-18 16:301500

2024年1月,韩女士满脸愁容地来到北医三院胸外科常务副主任强光的诊室。她一坐下,就焦急地把一叠影像结果和报告单递给医生。

60岁的韩女士患肺结节5年了。两周前,复查胸部CT时,她发现右肺上叶一个15毫米的部分实性结节比之前明显增大。

韩女士2024年(左)与2019年(右)胸部CT对比

“如果做手术,能不能尽量微创?”韩女士继续问。

在看了胸部CT结果并仔细询问了病人的情况后,强·梁光医生和蔼地说:“别担心,我们可以尝试用手术机器人打个洞帮你根除它。这是目前最微创、最精准的方法。”

经过几周的观察和复查胸部CT以排除炎症和其他疾病后,患者住进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病房。经过详细评估,发现肿瘤在其他部位没有转移,手术有望根治。

如何选择手术方案成了医疗团队的难题。传统的胸腔镜微创手术1-2个小切口即可完成,而手术效果更好、操作更精准的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一般需要3-4个小切口才能完成。更精确和更微创的手术之间存在一些矛盾。

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沟通,强光团队决定采用纯单孔机器人手术为患者完成这一肺癌根治手术,做到了极致精准和微创。

2月1日,手术正式进行。术中,楔形切除的冰冻病理证实患者患有浸润性肺腺癌后,手术团队开始进行纯单孔机器人手术。

纯单孔机器人肺手术的穿孔及手术方式

手术台上,强常务副主任操作娴熟,马和唐医生配合准确。林楚彤博士协助合理使用机械手,解决了机械手单孔操作下的相互干扰问题。

[/div]

强(右一)、马(左一)和唐(右二)合作进行纯单孔机器人手术。

在机器人手术团队的配合下,手术在105分钟内顺利完成,这也是北京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手术采用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系统,全程纯单孔操作,将精准手术与微创手术的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div]

经过3天的术后康复,患者顺利拔管出院,目前恢复良好。

患者与强梁光(右二)及其他医护人员合影。

北京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肺叶切除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胸外科团队前期的积极探索。

在韩女士就诊前一周,同样患有肺结节的周女士住进了胸外科,准备接受机器人全肺切除术。根据病情,在与患者充分沟通下,胸外科尝试了双孔机器人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左下叶前内基底段)。

单孔手术讲究器械合理交叉,避免相互干扰,手术机器人很难实现器械的合理交叉。术中,胸外科医生根据以往的探查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手术机器人的数字控制台交换左右手的控制权,使体外器械交叉更加方便合理。

最终,团队通过一个切口将观察镜和机器人手器械放入患者胸部,通过另一个切口放置辅助器械,完成了双孔机器人肺切除术。

这是北京首例双孔机器人肺切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周女士顺利出院。

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2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居癌症发病率首位,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依赖于微创手术。

手术机器人于1985年首次用于临床。与传统胸腔镜微创手术相比,在手术视野、操作自由度和精细度、手术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为融合精准手术和微创手术理念,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探索单孔机器人手术,制作三维模型,模拟机器人安装和操作。

这两次开创性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手术团队高超的机器人手术技术和各辅助科室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不辜负生命的信任,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微创、更舒适、更优质的手术诊疗服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胸腔镜微创手术的单位之一,也是最早开展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单位之一。这是北京第一家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超过100例的医院。开展的机器人手术方式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胸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技术处于北京市先进水平。

文|林楚彤、胸外科

编辑|宣传中心张

免责声明:本文章【北医三院胸外科完成北京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由网友joyckiss2000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网友本人,开开保健品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QQ 395997770或作者进行删除。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北医三院全国人大代表刘忠军、全国政协委员乔杰建言献策!
2024年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分别参会并提交议案、提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以患者为中心 推进医药创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3月6日,刘忠军代表在宁夏代表团作了题为“以患者为中心 推进医药创新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发言。他认为,政府工

0评论2024-03-11129

北医三院团队在JAMA Neurology上发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新研究成果
2024年2月19日,北医三院神经内科樊东升教授团队在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JAMA Neurology)上发表题为“依达拉奉右坎醇舌下片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ASTE-SL随机临床试验”(Sublingual Edaravone Dexborneol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TASTE-SL Ra

0评论2024-02-21144

心脏外科完成北医三院首例清醒局麻下微创冠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对普通百姓来说,提起冠状动脉搭桥,就联想到“开大胸”“创伤大”“恢复慢”“风险高”,让人谈之色变、避恐不及。随着技术的进步,冠脉搭桥手术在微创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甚至可以在局麻下完成。近日,北医三院心脏外科就进行了这样一例特殊的手术。老王今年刚60岁,已经是冠心病的老病号了,9年前在当地确诊,在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放置支架开通了血管。但之后老王并没有改变自己

0评论2024-02-06174

北医三院牵头,3个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11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为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牵头荣获3项奖项。获奖项目介绍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脑细胞外间隙成像探测技术与应用第一完成人:韩鸿宾《脑细胞外间隙成像探测技术与应用》是对脑细胞外间隙未知超微结构空间进行技术探测、系统解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成果由北京大

0评论2023-11-08138

北医三院田华教授牵头《肌骨系统》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近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2023年优质本科课程和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遴选结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田华教授主讲的《肌骨系统》课程被评为2023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此次遴选中,全市共有275个项目荣获2023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35个项目荣获“优质本科教材课件”。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的主讲教师将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给予相应政策支持。肌骨系统课程

0评论2023-09-17137

全球首例!北医三院骨科主任李危石教授团队完成脊柱椎板机器人自主识切手术
2023年7月16日,北医三院骨科主任李危石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脊柱椎板机器人自主识切手术。手术实现了机器人椎板切除减压的手术路径个性化智能规划、切削过程生物组织特征自动识别、脊柱椎板的精准自主切削操作,将骨科机器人手术从定位辅助提升到智能决策、自主操作的水平,为智慧骨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胸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脊柱疾病高发。椎板切除减压操作是一种切除椎板

0评论2023-07-18145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职业病学家、北医三院职业病科创始人王世俊教授
我国著名职业病学家、中国职业病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科创始人、原主任王世俊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7月12日15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王世俊教授生平图 | 王世俊教授王世俊,男,汉族,1922年8月生于山东掖县。我国著名职业病学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科创始人,也是我国职业病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图 | 王世俊教授为学生授课王世俊教授

0评论2023-07-14123

北医三院泌尿外科发文,提出下腔静脉癌栓手术新策略!
2023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马潞林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发表题为《机器人辅助下腔静脉近心端不阻断技术处理II-III级癌栓的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Cephalic inferior vena cava non-clamping technique versus standard procedure for robot-assiste

0评论2023-07-05101

北医三院宋纯理/詹思延研究团队发表最新成果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宋纯理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团队合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文章,报告我国城镇居民椎体骨折的疾病负担。文章标题为《中国城镇居民椎体骨折发病率和费用负担的大数据分析》(Incidence and Cost of Vertebral Fracture in Urban China: A Five-year P

0评论2023-06-16150